spacer
search icon cross white
spacer bookmark cross
search icon
Search Tags

  Total: Bookmarks

 Bookmark(s) Click icon to add bookmark(s) to my profile

  •  Local Bookmark is Empty

 User Profile Bookmark(s)

  •  Profile is Empty
目錄
spacer
bookmark cross white
A
search icon cross white
search icon
Search Tags
close

忘記密碼/使用者名稱 重新發送啟動電郵 註冊帳號 幫助網絡登錄

香港會計師公會發表《中小學生理財現況調查報告》 本地中小學生理財能力達「B級 」 金錢及理財概念漸見鞏固 宜加強財富規劃及電子支付使用教育

07 March 2024

香港會計師公會(「公會」)進行《中小學生理財現況調查》,了解本地中、小學生的消費及理財習慣,並提供建議以協助設計適合香港學生的理財教育。綜合調查結果,公會評定本港中小學生的理財能力達「B級*」,樂見他們對金錢及理財概念漸見鞏固,惟儲蓄及記帳習慣仍有待提高;公會亦建議社會各界可繼續從財富規劃及使用電子支付方面著手,加強學生理財教育。

 

香港會計師公會一直透過多元化的學生互動項目,包括「窮小子、富小子」理財教育計劃、體驗學習活動系列等接觸香港新生代,向專上院校學生以及中小學生灌輸正確的理財知識,並讓他們從中了解會計專業及其最新發展,務求協助學生及早確立事業志向,為香港培育新一代會計師或擁有會計資歷的商業領袖。

 

香港會計師公會會長梁思傑表示:「公會深信,及早擁有正確理財概念及認知,有助年輕一代長遠邁向成功,為香港繼續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作出重要貢獻。透過這次調查,公會希望了解學生的基礎理財素養,以及新冠疫情對學生的消費模式、理財習慣甚至生涯規劃的影響。根據調查所得,我們為學生提供理財建議,並呼籲不同持份者在理財教育上為學生提供相應支援。」

 

公會於2023年3月至5月期間,向本地小四至中三學生發送電子問卷,邀請他們以不記名方式參與,並成功收集來自23間學校合共1,337份有效回覆。公會期望透過是次調查,為家長及學校提供有用參考,繼而讓年輕一代受惠,為他們提供更切合現今社會環境的金錢教育。公會於2020年首次推出這項理財調查,並計劃恆常進行,長遠追蹤本地學生的理財習慣,持續檢討理財教育的內容,並推陳出新。

 

學生儲蓄及記帳習慣有所增長  近半學生曾向朋輩借錢

調查發現,87%受訪學生表示有儲蓄習慣,另有43%受訪學生表示有記帳習慣(包括記錄儲蓄或消費),相比起2020年首次調查的結果,表示有儲蓄習慣的學生增加三個百份點;表示有記帳習慣的學生則增加八個百份點,情況令人鼓舞。

 

是次調查亦發現,家人及學校仍然是學生學習理財知識的最普遍途徑。分別有超過五成的受訪學生表示透過這兩個途徑學習理財知識;而學生最感興趣的理財知識範疇為「儲蓄的好方法」、「如何慳錢或精明用錢」、「認識不同付款方法(例如信用卡、電子錢包)」和「認識銀行戶口怎樣運作」等。有見及此,公會呼籲社會各界加強支援老師及家庭所提供的理財教育。此外,有38%學生表示透過「上網或手機App」學習理財知識,數據較上次調查高出八個百份點,並超越「電視」(21.5%)及「教科書」(19.7%)。公會提醒,學生應小心留意網上資訊的可靠性,家長及學校亦須適時提供協助。

 

然而,有近半(49.3%)受訪學生表示曾經向他人借錢,主要是朋輩之間互相借貸。另外,有76.6%受訪學生表示曾經借貸予別人,當中主要借貸給同學/朋友的比例相當大,情況令人關注。

 

學生使用電子支付比率增

另一方面,是次調查希望了解不同電子支付平台在本地中、小學生之間的普及程度。結果顯示,95%學生表示以現金形式收取零用錢,反映現金仍然是最主要途徑;比率仍遠較有逾三成(32.7%)學生選取的「八達通或其他電子支付平台轉帳」形式為高。同時,仍然有超過一半(54.2%)學生表示現金是他們購物時最主要的付款方式,然而有關比率較2020年調查時近六成(59.3%)的結果有所下跌;而表示以電子支付為主要付款媒介的學生則較三年前有明顯增長,以八達通為主要購物支付媒介的學生有26%;以其他電子支付平台(如信用卡、支付寶或微信支付等)為主要支付媒介的則有7%,比率分別較2020年的調查上升八個百份點及四個百份點。公會相信,支付模式的轉變,與新冠疫情改變了市民的支付習慣,及政府以電子支付平台派發消費券有關。

 

港中小學生理財能力達「B級」

公會認為,實行儲蓄及記帳是實踐妥善理財的重要一步。有見及此,公會以學生的「儲蓄習慣」及「記帳習慣」(包括記錄儲蓄及消費)作為學生理財狀況的基礎指標,加上綜合調查所得之觀察,公會認為本港中、小學生理財能力達「B級」,顯示他們對金錢的來源與種類有基礎的認識、對基礎理財知識已有掌握、普遍學生有儲蓄習慣,惟記帳習慣仍有待進一步普及化。公會期望,透過持續觀察本港中、小學生的消費及理財習慣,了解他們的消費及付款模式,從而識別增強教育成效的方法,達到提升兒童及青少年理財知識水平的目標。

 

是次調查亦有了解學生的財政能力,發現受訪學生當中超過80%有零用錢,而當中約68%定期獲得零用錢。每星期所獲得零用錢平均金額方面,小四至小六為$51.8,中一至中三為$273.9,較2020年調查各自有約3%增長。除了零用錢,學生回應在一些特定情況可獲得額外收入。例如在農曆新年獲得利是(88.2%)、生日(67.4%)、其他節日或特別日子(27.1%)及功課或考試有好表現(26.2%)。另外,有超過四成學生(41.4%)表示,向家人提出要求時可額外獲得金錢。

 

公會相信,這次中小學生理財現況調查的統計數據,將有助社會不同持份者更了解學生的金錢觀及理財習慣。基於調查結果,公會建議家長及學校可以適時介入,運用生活例子或實驗方式,引導學童在消費前考慮想買的東西是否生活必需品及記帳,有助他們逐步培養量入為出的思維,以及「先儲蓄、後消費」的習慣,向學童灌輸「收入」及負責任消費的概念。

 

公會尤為關注是次調發現有不少學童已經借貸經驗呼籲家長應以身作則,包括向適齡子女分享家庭的實際財政狀況,例如家庭開支、儲蓄及如何預算支出等,並在消費習慣上樹立榜樣,讓他們培養負責任的理財態度和習慣。

 

另外,經歷新冠疫情及政府以電子方式派發多輪消費券,電子付款逐漸發展成生活的一部份然而,電子支付工具種類繁多,而且當中不涉及現金交易,或令學童更難掌握金錢概念。公會建議,家長及老師可向學生介紹電子支付工具的基本運作概念,推負責任消費。

 

作為專業會計組織及推動理財教育的其中一個先驅機構,公會將繼續致力實踐社會責任,透過推動多個企業社會責任項目,包括「窮小子、富小子」理財教育計劃,為公會會員提供平台,讓他們善用會計師獨有的專業知識及技能回饋社會,為香港培育懂得精明理財的下一代。

 

請於連結下載 《2023年中小學生理財現況調查報告》完整報告。

 
*有關香港中小學生理財能力評級詳細內容,請參閱新聞稿附錄。

 

1

圖片一:香港會計師公會(「公會」)進行《中小學生理財現況調查》,了解本地中、小學生的消費及理財習慣,並提供建議以協助設計適合香港學生的理財教育。

 

1

圖片二:香港會計師公會會長梁思傑表示,透過這次調查,公會希望了解學生的基礎理財素養,以及新冠疫情對學生的消費模式、理財習慣甚至生涯規劃的影響。根據調查所得,我們為學生提供理財建議,並呼籲不同持份者在理財教育上為學生提供相應支援。

 

附錄:香港中小學生理財能力評級

合格

評級

整體評語

A級

(合格、理想)

·對金錢的來源、種類(包括現金及各種電子支付)有透徹認識

·已充分掌握基礎理財知識,大部分學生已養成儲蓄及記帳習慣

·擁有正確的消費態度

·能夠靈活運用理財概念並具妥善金錢管理

·除了能夠管理自身開支,亦懂得善用金錢關心他人

B級

(合格以上)

·對金錢的來源、種類(包括現金及各種電子支付)有基礎認識

·已掌握基礎理財知識,惟儲蓄及記帳習慣仍有待提高

·擁有正確的消費態度

·具備一定能力運用理財概念以管理金錢

C級

(合格)

·對金錢的來源、種類(包括現金及各種電子支付)的認識度有待提高

·對基礎理財知識只有一定認識,學生的儲蓄及記帳習慣須大幅提高

·消費態度需要加強教育

·運用理財概念以用作金錢管理的能力有待加強

D級

(合格、尚待改善)

·對金錢的來源、種類(包括現金及各種電子支付)的認識度有待提高

·對基礎理財知識只有一定認識,學生的儲蓄及記帳習慣須大幅提高

·消費態度存在錯誤

·只有基礎金錢管理能力,需要加強理財概念教育

不合格

E級

(不合格)

·對金錢的來源、種類(包括現金及各種電子支付)不甚了解

·對基礎理財知識認識度甚低,未能養成儲蓄及記帳習慣

·消費態度存在錯誤

·金錢管理能力不足,理財概念教育須大幅加強

F級

(不合格、亟需改善)

·完全未能掌握金錢的來源、種類(包括現金及各種電子支付)

·對基礎理財知識認識度嚴重不足,基本沒有儲蓄及記帳習慣

·消費態度存在嚴重錯誤

·金錢管理能力嚴重不足,理財概念教育須大幅加強

 

 
gotop